您好,欢迎来到葡萄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农科经济 >> 沙漠种葡萄南疆“聚沙成金”

沙漠种葡萄南疆“聚沙成金”

来源:中国杨凌农交所时间:2015/8/18 10:07:21打印收藏

你也许想象不到,在以“和田玉”闻名了数千年的新疆和田,当地的大部分人们正生活在贫困中。为了改变南疆地区“人均耕地不足1.4亩,人均收入4542元”的现状,中科院的一大批博士和研究员们走进田间,走进农民家中,让“科技之光”照耀南疆广袤大地。

为缓解南疆经济社会矛盾,中央对南疆四地州实行了特殊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并通过“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三年抽调20万余名机关干部下乡住村。科学院新疆分院也积响应此号召,不仅通过住村工作组真心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之外,还依靠科技力量构建了“促进新疆和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体系”,带农牧民持续增收。

和田县“和谐新村”和和田市“团结新村”,都是去年刚刚在沙漠上建起来的村庄。房屋直接盖在沙漠上,农作物直接长在了沙漠中。买提?库尔班?伊民是从和田老区搬入“和谐新村”的批居民。来的时候,政府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一个院子、一个大棚,还有五亩地,依靠科技人员的“沙漠种植技术”,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他在新家种了核桃和葡萄,大棚的十几万前期投入目前均由政府负担,农民只需要等赚了钱,再慢慢还。“有机会想让儿子也搬过来。” 他说。

到了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还真无法想象这里一年多前的样子。村民回忆说,一年多前这里道路不平,校园里坑坑洼洼,农民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住房大多是泥土房,有些人的家里甚至能够透过屋见到太阳……而现在,水电通了,住房好了,道路平了,小学的基础设施整体上了好几个档次,还破天荒地有了篮球场。文体活动开展起来,到处一片欢声笑语。

看着村里孩子们欢快地打篮球的样子,该村的老支书、村委会主任肉孜买买提感慨道,“这一年多来的变化,一天时间都讲不完。简直比过去30年的变化都大。”他告诉记者,科学院新疆分院住村工作组解决了村民的很多实际困难,帮农业生产解决了很多麻烦,未来还将依靠农业科技,帮助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

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目前,“插秧”这种水稻种植技术在各地基本算是“标配”,但墨玉县加罕巴格乡阿依玛克村的种植水稻依然采用“撒播”的模式,但当地村民不了解,也不接受“插秧”,认为“太麻烦”。但当村民看到“示范区”的插秧水稻长势很好之后,却忍不住自发跑来“请教”。

当地除了水稻,另一大作物是核桃。此前,这里的核桃林下一般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但小麦因采光问题,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玉米更是和核桃相互影响。“林下种植”投入不小却难获益。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的副研究员陈艳瑞来到这里后,根据自己所学,为村民引进了7种维药药材,包括小茴香,香青兰等,设法提高当地单产综合收益。目前正在和当地的5个农户合作进行2年的药材种植实验,意在筛选出适宜当地的品种。

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促进新疆和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体系”项目组在和田地区总结出了林果加工型、林下养殖型、复合经营型、设施农业型、循环经济型和生态产业型六种技术模式,并在6个村开展初步应用。

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牟振江说,“科学院既要做科研,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发挥科学院的特点,将科技成果转化、科普讲座等群众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以科技的力量促进民族团结。”


相关资讯

    信息正在更新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56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马陆葡萄上市 !每公斤80元
  2. 葡萄种植助农实现脱贫
  3. 宁夏葡萄产业助农走上致富路
  4. 葡萄成熟时 果农忙采摘
  5. 衡阳葡萄抢鲜上市 订单源源不断
  6. 2018云南·大理宾川葡萄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7. 吴大姐:返乡创业种植葡萄致富
  8. 和吉镇的黑葡萄熟了
  9. 姜泽春:盆栽葡萄好“钱”景
  10. 张小林:大学生回乡种葡萄 从零客户到年入17万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